主打“工业互联网”的工业富联,究竟是科技企业还是代工厂巨头呢?近期,工业富联发布了上半年的“成绩单”,.94亿元的总收入看似不错,净利润令人咋舌,只有54.44亿元!在之前的三年,公司年收入分别为2,.00亿元、2,.13亿元、3,.4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0亿元、.66亿元、.68亿元,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10.14%,净利率4.57%。众人眼里,工业富联可能是个陌生的名字;在国内,它还有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富士康。工业富联成立于年,全称是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是由鸿海集团旗下60多家子公司重组而成,主要负责鸿海体系中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工业机器人以及资产整合形成的业务,主打“智能制造”和“工业4.0”,并被赋予“工业互联网”的称号。年6月,工业富联上市成为了“工业互联网”第一股,备受资本的追捧,市值大幅度上升,但是毛利率持续走低的情况让资本市场有些怀疑。其实工业富联的构成还是猫腻的,之前鸿海旗下的空壳公司济源鸿富锦、武汉裕展、鹤壁裕展、德州富鸿等等,a净资产为0,更不用谈净利润,当资本市场意识到此类情况,工业富联的股价便一路下跌。截止到目前,工业富联的股价已较最高位下跌42.87%,市值蒸发超亿元。在大家心中,富士康代工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富士康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口红利,通过庞大的代工队伍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但随着劳动力短缺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压力,代工企业的利润大幅降低。但工业富联标榜的是“工业4.0”,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也宣布了“百万机器人计划”,并布局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目前,富士康在生产过程中,逐步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员工,这减少了员工在作业过程中的为危险系数,也提升了员工的劳动价值;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增多,富士康的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逐渐降低,这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了研发中。虽然人们对“工业互联网”不以为然,但富士康确实在客户、技术、数据、自动化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在“中国智造”的大背景下具有先发优势;而考虑到工业4.0,大量的工人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这让工人从流水线解放出来,更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创新和研发中,提升了自己的技术层次。总体而言,富士康作为仅靠廉价劳动力赚取利益的代工厂,在“工业互联网”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但组建工业富联的方法确实令人不齿。现在的富士康,并没有摆脱代工厂的本色,净利率增速低迷,让资本市场失去信心,也许“工业互联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变身“工业富联”,富士康的本质依旧,没有多少科技基因的企业,又如何能在“工业互联网”上翻身把歌唱?看来,“工业富联”更像是一场炒作,亦或是一场资本的游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