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高,收入低,成都为什么卷不动了

01

前两天有个成都的朋友给我打电话,他思前想后说:自己还是应该去上海。成都内卷比上海还要严重。

我说不可能,一个二线怎么比一线还卷?他告诉我,上海的卷是能看到希望的卷,而成都的卷一眼望不到头。

这个朋友是做美术原画的。原本在上海一个月工资1万2上下,年初一波疫情让他决定回到四川老家,他寻思成都是省会,近两年出过《哪吒之魔童降世》、《十万个冷笑话》一些列优质动画作品,这里的艺术环境应该不会差。

于是在城南找到了一家美术相关公司,月薪7千。

7千就7千,毕竟中国就一个上海。但朋友干了几个月并不舒心,无休止地加班不说,还时常有同事被拖欠工资。

他打算跳槽,但举目四望,竟然找不到一家合适的公司,不是工资太低就是专业不对口,头部公司少得可怜,思前想后丢下一句话:

同样多万人口,成都好公司还没上海一个区多。

02

成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一句话概括,片面追求大而全。

截止到年,成都市的一二三产业分别占GDP的3.7%,30.58%和65.72%。但你或许很难想象,占比不到4成的农业竟然孕育了成都最大民营企业——新希望集团。

第二大企业是鸿富锦精密电子(富士康),属于制造业;第三大民企通威集团从事新能源;第四大兴城投资属于国资城投范围。第五大蓝润集团为食品加工...

如果你把这个表继续往下拉,你会发现成都的龙头企业越来越杂,养牛的造车的装电脑的搞房地产的,说好听点叫面面俱到大而全,说难听点,没有专一优势。

弊端在哪里?来看数据。

今天成都公认五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

其中头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医药健康,产值分别为亿,亿和亿(年)。你以为很多?看起来是的,但要和“专精一门”的城市相比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不谈北上广深,论电子信息,成都不如苏州(1.16万亿),论装备制造,南京强于成都,论医药健康,仅以微弱优势领先武汉(亿)。

但大家别忘了,苏州的强项是制造业,电子信息是附带;同样南京的强项在石油化工,武汉的优势是钢铁纺织。

换句话说,成都的优势产业,仅仅和其他城市的一般产业不相上下,而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在全国范围都一骑绝尘。

这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当所有大城市都在拼经济时,没有绝对优势产业的成都无法突出自己。尽管明面上GDP排名全国第七,普通人的生活或许并不如意。

再用数据说话:截至年,成都共有20个区县3个功能区,所辖人口万。

除了重庆这个伪装成直辖市的省份,以及北京上海外,这个体量排名全国第三。但是算起人均GDP,成都却排在了全国第65名,66名叫大庆,64名叫太原。

03

除了没有优势产业,成都另一大问题是高房价。今年10月,全国城市百强房价排行榜中成都位列26名,均价1.72万每平,比隔壁重庆每平高了3千元。

更要命的是,在全国房地产一片隆冬的大背景下,成都房价环比涨了8.18%(智研咨询数据中心)。

其次,成都公司的素质水平堪忧。据擎盾数据中台数据,至年全国共有万件劳动争议案的判决文书,其中成都多达5万件,与一线城市不相上下。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拖欠工资,拒不缴纳养老保险,工伤赔偿纠纷等;以至于流传下一句顺口溜: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成都不相信劳动法。

还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年,全国社会消费总额排名前6的是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成都。人均GDP排名分别为第8、第4、第83、第14、第7和第65;除了重庆是一个省没有参考价值外。

成都,是最大的异类,用全国第65的人均GDP买下了全国第6的社会消费总额,只能说明一件事:成都消费水平相当之高。

此外,成都的城市宣传与实际生活不符,也容易让人诟病。这里的工资中位数为元(国家统计局);能拿以上就算高收入;然而作为网红城市,这里动辄3千以上的餐厅比比皆是,营造出遍地机遇的形象。

更致命的是,成都的宣传是如此成功,从年到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了万,仅次于深圳。一边是大量人口涌入,一边是拿不出高端产业背书,内卷就成了必然。

所以我的朋友会说,成都的内卷不比上海,上海能卷出希望,成都看不见希望。

04

最后,我曾在成都待过一个多月,说点个人感受。首先成都是个非常迷人的城市,这里有武侯祠有宽窄巷子,有大熊猫有杜甫草堂,春熙路的俊男靓女,太古里的纸醉金迷。

但是,这里同样有北三环天桥下的棚户区,有郫都区富士康内的疲惫脸庞;无数年轻人每天从城北出发到城南上班,而老城区与新城区宛若两个世界。

这就是成都,西南最大工业城市,万人卷无可卷的天府之国。

作者:金陵风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