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沿海也不临边四川对外开发的优势在

前言

四川是典型的西部内陆省份,既不沿海也不临边,不具备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区位优势。无法像沿边、东南沿海地区那样,直接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国际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等数量较少,进行国际贸易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向前和“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四川的对外开放,面临着全新的历史机遇。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四川对外开放的优势

1.区位优势

四川作为欧亚大陆的几何中心,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战略交汇点。往北经欧亚大陆桥,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往南经过大湾区由北部湾出海,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发挥其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衔接作用,成为实现东西对接、南北贯通的战略通道。

2.资源优势

(1)自然和旅游资源。四川号称“千河之省”,有大小河流近条。山依水,水傍山,好山好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能源和旅游资源,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区,四川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为齐全。其中天然气、钒、钛等1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钒、钛居世界之冠。

此外,水力和页岩气等能源资源也较为丰富。这为四川能源产业和先进材料产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业合作,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保障。四川地跨中国第一及第二阶梯,川西高原文化和巴蜀文化在四川竞相绽放。拥有九寨沟、峨眉山、大熊猫栖息地、三星堆这些世界级的旅游精品。旅游业不像工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它更强调情感和文化的交流互通,具有柔性发展的特征,更容易为人民所接受。独特的旅游资源对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人员往来,民心相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劳动力资源。四川人口全国排名第四,是“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城镇化高度密集的地区。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平均工资水平远低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价格优势明显。这大大降低了来川投资的企业用工成本。同时,人才质量过硬,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在西部内陆地区较为突出。

3.综合实力优势

(1)综合交通能力名列前茅。“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曾经落后的基础设施、高昂的运输成本大大限制了四川国际经贸活动。时过境迁,目前四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已基本形成衔接欧美、东亚及南亚乃至南美的航空网络。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内陆地区的航空枢纽和最重要的客货集散地。年1月~4月,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累计旅客吞吐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作为航空第四城的四川省会成都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年7月启用的天府国际机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等级最高的航空港,将推动四川成为中国泛欧泛亚的西部国际门户,更深层次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铁路方面,从成都出发的国际班列目前已辐射欧洲百余个城市。成都的青白江区集装箱中心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四川通过建设适合内陆地区特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减少了外商投资和商品进出口的交易成本。通过建设适合内陆地区特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北上南下、东进西出更为便捷。

(2)西部地区经济影响力大。年四川是中国西部唯一GDP总量超5万亿的省份,具有引领西南、影响泛欧泛亚地区的腹地价值。这为全面建设“一带一路”,深化对外开放夯实了充足的经济基础。此外,四川是西部地区首屈一指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发挥着重要的经济集聚、物资集散作。同时也是整个西部内陆的投资热土。可以用“在川言商”来形容当前面临的战略选项。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是经济活力的缩影。四川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和水平都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年,四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增长9.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8.8%)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四万元。广阔的市场为四川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四川对外开放发展现状

1.对外贸易规模呈增长态势,但总量偏小

近年来,四川省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扩大。即便是受疫情影响的年,四川进出口规模突破亿元大关。年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亿元,创历史新高,规模位列全国第8。但是总量偏小。目前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处于千亿级别。而外贸大省广东省则处于万亿级别,年首次突破8万亿元,接近四川的10倍。

2.外贸区域日益多元化,但商品附加值不高

美国、东盟是四川传统的贸易伙伴。随着四川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四川外贸接近1/3,都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区域的多元化既分散了贸易风险,又拓展了新的贸易领域和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四川从西部盆地成为了对外开放的高地,会有更多的沿线国家参与到与四川的经贸合作中。四川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很多是为知名企业及品牌提供的配套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附加值较低。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把国外进口的商品零部件、半成品加工成制成品出口。以高端产业如汽车产业为例。

年前11个月,四川出口汽车7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6倍。但所需要的芯片、自动变速器等高技术含量零部件需要从博世、爱信、丰田等跨国企业进口。四川整车制造产业本地零部件配套率不到40%。因此,未来还需要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加工贸易,以提高外贸发展质量。

此外,四川近年来出口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占到80%以上。虽然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却较为单一。因此还应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丰富出口商品种类。

3.招商引资止跌回稳,但投资结构和区域相对集中

年四川受到疫情下全球经济低迷影响,实际利用外资出现负增长。但是随着世界宏观经济的改善和外资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的加大,四川的营商环境逐步优越。年止跌回稳,比上年增长14.7%。结构上,外资在发达地区更青睐于第三产业,占到50%以上,上海则接近90%。而四川则几乎以制造业为主。

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不断涌向西部,据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发布的《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报告》统计,参报外商企业中,数量最多的是制造业。未来四川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省会成都作为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优越的投资环境。

在四川,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对于省会成都的投资占比年达84.8%,而其他地区则备受冷落。这也反映出四川对外开放极不平衡,各区域差距明显。成都作为核心城市其集聚效应不断突显,但带给周边城市和地区的扩散效应还需进一步提升。

4.外贸企业数量较少,对外贸易主要依赖外商投资企业

年四川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6万户,但仅家企业有进出口实绩,占比不到0.08%,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严重匮乏。虽然近年来,民营企业的活力进一步迸发,但对四川外贸的贡献份额依然较小,只占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2.4%,四川省超过七成的外贸进出口额仍然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年中国进出口额前强企业中,四川上榜企业中鸿富锦、英特尔、戴尔排在前三位,都是从事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外商投资企业。

可见四川的外贸对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和他们所投资的产业依赖。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本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能力有待提升。这些企业面临融资难、运营成本上升、渠道窄小等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欠缺,受技术、管理等限制,外贸竞争力不强。年,四川省仅有8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强”,浙、苏、粤、鲁这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数量较多。排名第一的浙江省,上榜企业96家。相比之下,四川省在企业数量、盈利能力等方面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3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